您好,欢迎访问西宁墨宝书法教学基地官网!
13997045988 王老师
13997292028 李老师

行业新闻

书法文化的三重感悟

发布日期:2023-02-17 19:42 浏览次数:

今天西宁市书法培训学校小编为大家整理书法文化的三重感悟!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化血液中的基因,数千年流淌自古不惜。随着当今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包括汉字和汉字书法在内的中国文化将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唱响在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鲁迅曾说过:“中国文字就是画”一语点中了书法的艺术性。周扬在中国书法家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到“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独特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北京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更是形象具体的将书法总结为“是对汉字按一定章法和技法,具有深刻含义的优美书写”。总之,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又与音乐、绘画相通。书法对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心里素质、职业素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和审美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我正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谈谈我对书法艺术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一、“书法艺术”的历史感悟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它既是中国文字的表现和书写方式又更继承和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和进步、提升了中国文字的表现力、中国书法的出处有四个方面:1、古代史官修史、史书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谓之“书法”。2、文字的书写艺术、即书法作品。3、汉字。4、措辞方式。此四个方面可称为书法的“引证”。今天我们研究更多的可能是文字的书写艺术,是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和艺术。所以,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沿革。

甲骨文的发现被认为是中国早的文字,从龟甲壳卜辞到夏商周青铜器上的筑刻经文(大篆),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实行“同文”运动。“宰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奏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早的统一文字。

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今天所能见到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又逐渐加重。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分为两种,一是碑阁题字,一是祭文拜册。其他书写多为隶书,这时期隶书已经非常成熟。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到魏晋时代行书基本成熟。传刘得升创行书,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魏晋尚韵。

楷书经过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化和结体上创造了多种形式,积累诸多经验,到隋唐终于发展到了。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唐书尚法。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天下第二行书。因楷书的风格形式在唐代又得到充分发展,宋代的书法家意识到再持续唐代的青春已不可能,于是把书写对象转到行草,变重法为尚艺。宋徽宗赵信创瘦晶体书法,苏轼《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代书法以赵孟頫为代表,出现复古倾向,以二王为宗的古典主义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明朝初期以沈度为代表的台阁体开始出现,书法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低潮期。明朝中期,无门书派的崛起代表了明代书法低潮向高潮的转变。晚明书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代表书家如徐渭,董其昌,王铎,在强大思想解放思潮的冲击下,书坛出现了个性强烈的面貌。

自清朝因乾隆对赵孟頫书法的赏识和提倡以及符合科举考试的要求,所形成的“馆阁体”书风,长期占据并压抑着清代书法。自清中、末期,在阮元、包世成、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碑派书风取代帖学大行其道。

纵观书法发展史,不仅是书法本身的历史,它还承载了中国民族的政治、文化、人物等历史的演变,也更继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从魏晋到唐宋,从古代自现代,中国书法流派,中国书法大家层出不穷,百花斗艳,大放光彩。个中不少伴随着的历史事件,衬托出影响历史进程的精英伟人。也留下了无数的以书法形式所表现的经卷和诗歌。这一切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的中国文明的墨宝都为今天的中国文明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历史财富。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感悟

书法能示人以美,触发对美的感受和想象。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字为心画”,书法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感受,并能陶冶人的性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就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瑰宝,不是诗却又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书法的工具是笔墨纸砚,它的表现形式是书写线条,它的欣赏模式是典雅的文字间的欣赏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独放异彩,具有欣赏价值的民族艺术和文学艺术。

书法艺术追求“美、韵、趣、气”。美即俊美,如诗如画,赏心悦目。韵即韵律,抑扬顿挫,行云流水。趣即趣味,饶有情趣,耐人寻味。气即气势,笔走龙虎,气息贯通。古人以“遒媚劲健”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凸显东方审美情调,刚柔相济,阴阳巧妙结合,意境高远。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的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字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

书法不同于写字,根本在于书法具有艺术美,写字不排斥美,但它本质上是为了使用,书法虽然不排斥公用性,本质上确是为了艺术,为了美。一副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贴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有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书法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千变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充分释放出和谐与动态的美。能在书法艺术的点化线条、字体结构、行排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的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同方面,必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得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时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它的一切,因为谁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三、“书法艺术”的时代性感悟

在书法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已开始了观念变化的时代。任何艺术形式既要保留原有的精髓和气节,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这正是北大书法研究所提出的“守正创新”。创新就是要创立书法艺术的时代性,要走进经典,要与时俱进。就如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在继承传统经典基础上引入了交响乐元素,使之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智取威虎山》和《杜鹃山》就是典型的代表作,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不朽典范。赵季平先生的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在继承山西梆子和晋腔的风格上大胆采用了交响乐与二胡,与晋琴二股弦,以及交响乐与女高音的完美结合,各显其声又相得益彰,被誉为是中国现代音乐的精彩华章。音乐有如此的传统与时代的结合范例,书法也不乏其例。今天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经常会接触到书法艺术的作品和以书法形式反映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不管是在影视作品中、文艺舞台上、书籍出版物还是在富丽堂皇的大会堂、博物馆、酒店、大型公共建筑等都不难看到优美而雄健的中国书法作品。正是这些的书法艺术体,尽善尽美地表现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光辉一页,这也是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强烈的表现。同时,书法艺术的国际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很多书法作品,书法理论在包括亚洲、欧美甚至非洲等一些国度都得到广泛传播。很多有关书法艺术的讲座、访谈、书法展览在国外大行其风,这一书法浪潮也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对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书法艺术的各种组织,如书法协会、书法研究所、书法培训机构等也起到了在这个时代中书法传播和书法交流的平台和媒介作用。同时,今天社会高度的信息化和IT技术的发展也搭建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和传播的快速通道。总而言之,今天的书法艺术在内涵上,形式上和载体上都越来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踏响了时代的步伐,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所以要走进经典,创造经典,就必须创造出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彰显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光辉篇章。

中国 “书法艺术”给人的启迪和感染是广泛的、多元的、广角的。我用此文重点谈了对“书法历史”、“书法审美”和“书法时代性”三个方面的感悟和认识。其实书法艺术所创造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还远远不止我所感悟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和研究好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让其焕发出新的强烈的生命力,让她放射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巨大光辉。

书法文化的三重感悟


13997292028 李老师